- 石洪召;张林奎;范文玉;林方成;
南秧田白钨矿床是滇东南老君山花岗岩体东翼外接触带一个超大型的白钨矿床。矿体形态简单,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新元古界猛硐岩群中,矿体与围岩整合接触,并与地层同步摺曲,赋矿岩石主要为夕卡岩、变粒岩、片麻岩、电气石石英岩等。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区域混合岩化作用是区内白钨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南秧田白钨矿床三阶段成矿模式,即:元古代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形成白钨矿化体-加里东期的区域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层状白钨矿体-后期的岩浆热液叠加改造作用促使矿床最终定型。
2015年02期 v.30;No.24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松;周宗红;肖迎春;易鑫;
岩石的抗拉强度是反映岩石力学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矿山工程稳定性分析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厚度在25 mm、30 mm、50 mm的圆柱形石灰岩试样进行巴西劈裂试验,采用统计和回归的方法,分析了试样厚度对岩石劈裂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劈裂强度以及拉伸弹性模量均随试样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岩石劈裂时横向应变也受试样厚度的影响,并存在明显的应变尺寸效应。劈裂试验中,岩石试件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呈线性关系,曲线的斜率随着试件厚度增加而减小。岩石破坏形态主要沿加载直径劈裂破坏为两个半圆,且两加载端基本完整,试件的破坏面一般都是沿着轴向受载荷的方向。
2015年02期 v.30;No.246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叶旭明;刘荣军;
某钨矿山深部矿体形态复杂、产状多变,目前采用的浅孔留矿法、留矿全面法难以满足安全生产需要。为提高资源回收率和解决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在原采矿方法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中深孔分段崩落法,合理划分矿块,优化采场参数,合理安排采、切、出作业。新方法提高了作业安全系数,采场回采周期缩短了0.5~1.5年,减少矿柱、矿壁损失,采矿损失率降低了约5%,采矿贫化率降低了约6%,解决了原采场回采矿量大、周期长、存窿矿过度集中、出矿效率低等问题,也显著地提高了矿山经济效益。这种联合采矿方法可为矿区今后的生产和同类型的矿体开采提供一定参考与指导。
2015年02期 v.30;No.246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茂林;王旭;
对甘肃某白钨浮选尾矿再回收白钨进行了可选性试验,考察新型白钨浮选剂FX-6对低品位白钨矿的捕收效果。粗选试验结果表明,药剂用量在碳酸钠为1 800 g/t,水玻璃为2 000 g/t,FX-6为1 800 g/t的条件下开路一次粗选,白钨粗精矿WO3品位可以达到1.29%,回收率可以达到69%。粗精矿加温精选,在水玻璃用量70 kg/t时,两次精选后得到了白钨精矿WO3品位为56.86%,回收率为51.93%的良好指标。同时验证了FX-6新型白钨浮选药剂可以有效地用于尾矿白钨再回收。
2015年02期 v.30;No.246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毛文明;石志中;崔小凯;黄伟生;刘杰;曹登国;
为提高钨回收率,某多金属选厂对钨选矿系统工艺流程与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在黑白钨混浮粗选段的第一次粗选后,运用高梯度磁选机提前分选出黑钨,钨粗选段的回收率提高了1.75%;在精选段,黑钨与白钨分路精选,代替原来先选白钨后选黑钨工艺,精选段的回收率提高了1.09%。在尾矿再回收段,黑钨精选的尾矿返回到钨粗选段构成闭路;白钨精选的尾矿用悬振锥面选矿机回收黑钨,收尾段回收率达到32.73%。综合各段回收率的提高,钨的总回收率提高了3.61%,并获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
2015年02期 v.30;No.246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义;彭会清;周新军;廖祥;
江西某白钨矿钨品位低,含钙脉石复杂。针对该矿石特点,采用"优先浮硫化矿-重选-常温粗选-加温精选"联合工艺,选用Na2CO3为p H调整剂,水玻璃为脉石抑制剂,BK-418为白钨矿捕收剂。试验结果表明,原矿含钨(0.18%)情况下,采用此工艺能够获得含钨67.56%、回收率达71.45%的钨精矿。试验结果可以作为建厂设计的技术依据。采取了预先脱硫和重选富集措施,降低了整个浮选工艺药剂总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选矿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益。
2015年02期 v.30;No.246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尚兴科;蓝卓越;周晓彤;陈海亮;
黑钨细泥采用重选法回收指标不理想,为提高黑钨细泥的回收利用率,对黑钨矿浮选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介绍了黑钨矿表面结构和溶液离子对黑钨矿浮选影响的研究现状,黑钨矿组成独特,其表面结构和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别。锰铁比不同的黑钨矿,其可浮性存在差异,与药剂作用机理相当复杂,不同药剂的作用机理不尽相同。溶液离子来源广泛,对浮选过程具有较大影响,可活化矿物促进药剂在其表面的吸附,抑制矿物减弱药剂在其表面的吸附,与浮选药剂相互作用而消耗药剂。因此,研究黑钨矿表面结构特性以及溶液离子的影响有助于精准化控制黑钨浮选条件。
2015年02期 v.30;No.246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吕家华;曲志强;李明会;
赣南黑钨矿山通常采用重选法回收钨资源,该方法中黑钨细泥的选矿回收率一般在45%~50%左右,在私营矿山企业中,由于选矿工艺通常更为简单,钨在矿泥中的损失率更高。在某个体钨矿选厂进行了排尾细泥全泥浮选的工业化试验。该钨矿为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矿泥产率大,其细泥是经细泥摇床、离心机、毛毯回收后的产物。该项工业化试验在传统黑、白钨浮选技术上,配合DA、BJ药剂的应用,进行了全泥浮选常温精选,在其微细矿泥入选品位WO3含量0.45%的基础上,实现了浮选钨细泥精矿品位WO3含量30.18%,细泥钨精矿中钨总回收率为80%的良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改进钨细泥回收工艺,强化钨细泥全泥浮选,是有效保护钨资源,提高钨细泥选矿回收指标的关键。
2015年02期 v.30;No.246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范景莲;李鹏飞;刘涛;韩勇;吕永齐;
高性能钨及钨合金是国防工业和尖端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材料,新的制备技术使钨材料在致密度、组织均匀性、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综述了国内外采用纳米复合技术制备细晶W-Ni-Fe合金、细晶WCu材料、高致密细晶纯钨材料,以及采用微纳复合技术制备稀土氧化物和碳化物增强细晶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展望了高性能钨及钨合金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2015年02期 v.30;No.246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10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袁书强;张保玉;陈子明;尚福军;
钨合金材料由于独特的性能特点如高密度、高熔点、高强度、良好的机械加工性,使其在各种战斗部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从钨合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报告了国内外钨合金材料研究现状和应用进展;从穿甲弹、火箭弹和炮弹、药型罩三种战斗部介绍了战斗部用钨合金材料国内外的应用研究现状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重点介绍了各种战斗部对钨合金材料的性能要求;最后对战斗部用钨合金材料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未来战斗部用钨合金穿甲性能和破甲性能的提升将更多依靠对钨合金材料力学性能和侵彻、穿甲过程的理论研究。
2015年02期 v.30;No.246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 ] - 吕延伟;颜彬游;宋久鹏;于洋;
化学气相沉积(Chemial vapor deposition,CVD)是制备高纯高致密钨零件及涂层的重要工艺。通过介绍采用CVD方法制备的纯钨材料的工艺与技术特点,并从CVD-W材料特性、产品种类,相关应用方向等方面阐述了CVD技术在钨材料制造中的发展情况,介绍了CVD-W在国防军工、核能、医疗等行业领域的应用,总结了CVD-W制备技术和材料的国内外现状,并指出了未来国内CVD技术在钨及难熔金属应用领域发展的总体方向。
2015年02期 v.30;No.246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冯汉坤;蔡宗英;李运刚;
熔盐电沉积工艺可以直接从钨的氧化物中制备金属钨。主要综述了熔盐电沉积钨的发展,介绍了Na2WO4-Zn O-WO3体系、Na2WO4-WO3体系、Na Cl-Ca Cl2-Na2WO4体系、Zn Cl2-Na Cl-KCl-KF-WO3体系、KF-B2O3-WO3体系和Li2WO4-Na2WO4-K2WO4体系等6种熔盐体系的电沉积钨的发展,认为熔盐电沉积金属钨是今后研究开发的重点,并提出了应继续研究现有熔盐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善熔盐结构及电化学反应机理等理论,以形成完整的熔盐电沉积钨理论体系的建议。
2015年02期 v.30;No.246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