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中国钨业》
国内统一刊号(CN):CN11-3236/TF 国际标准刊号(ISSN):ISSN1009-0622 创办日期:1986年 刊 期:双月刊 电 话:0797-8106067 Email:zgwu@chinajournal.net.cn 970136973@qq.com
主管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钨业协会 协办单位: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有限公司
采用双侧进路出矿的底部结构布置方式时,二步骤开采有时需要在一步骤的充填体中掘进巷道。考虑到经济性的因素,充填体的强度一般较低,强度不会超过3 MPa,加之底部残矿一般很难出干净,底部充填体中可能存在大量的固结效果较差的残矿堆,进一步增加了在充填体中施工巷道的难度,形成巷道后的稳定性也较差。该研究在采场底部充填体合理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提出了光面爆破法掘进巷道和采用悬臂式掘进机切割形成巷道的两种充填体巷道施工方案,并对掘进巷道的支护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掘进方式和支护措施,能在充填体中形成基本满足采矿方法要求的巷道。该方案在钨矿山以及其他有色、黑色金属等采用充填法开采的矿山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针对赣南各钨矿山普遍存在的复杂空区群下平行密集矿脉开采问题,以某矿山为例,分析了该类矿体三个方面开采难点,在总结国内开采经验的基础上,初选了阶段矿房法与阶段崩落法两大密集矿脉开采方法。基于数值模拟方式分析了不同采矿方法下采场的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崩落法开采对围岩的应力大小与分布有较大改善作用,能有效预防顶板塌落,整体稳定性要优于矿房法开采。最后进行了密集矿脉高效开采实践,提出了空区散体覆盖层造设技术和“门字形”浅孔切割立槽技术。该方法获得成功应用,有效解决了复杂空区群下平行密集矿脉开采难题,可给同类型矿脉开采提供借鉴。
考察了球磨-细筛回路不同循环负荷下磨矿产品粒度、磨机总给矿粒度及磨矿过程参数的变化,为生产上调整循环负荷,优化磨矿产品粒度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控制钨矿石球磨-细筛回路的磨矿时间来改变循环负荷量,而后对闭路磨矿平衡条件下磨机总给矿开展批次磨矿试验,并基于破碎速率函数与破碎分布函数的总体平衡模型讨论了磨矿过程参数的变化。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循环负荷的提高,磨机总给矿粒度趋于变细;破碎分布函数中细粒级权重及变化率都趋于减小,粗粒级权重及变化率则趋于增加;各粒级的破碎速率趋于降低,且变化幅度都逐渐减小。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循环负荷会降低磨机总给矿粒度,降低各粒级磨矿速率,但有利于减少磨矿产品中细粒级的产生,有助于减轻过粉碎,降低过粉碎粒级的钨品位及金属分布率,提高磨矿产品质量。
对赣南某石英大脉型钨锡矿山WO_3、Sn品位分别为0.15%、0.16%的合格矿,采用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进行重介质选矿试验研究,重点考察矿介比与介质密度对重介质选矿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重介质旋流器压力为0.15 MPa,流量为88~94 m~3/h,矿介比为1∶16,介质密度为1.45 g/cm~3条件下,尾矿抛废率为63.67%,尾矿中WO_3、Sn回收率分别为6.07%、11.78%,试验指标良好。采用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可在保证尾矿WO_3、Sn回收率较低的情况下实现预选抛废,减轻磨重系统负担,极大节约了尾矿库库容,为合理开发利用该类石英大脉型难选钨锡矿提供了技术支撑。
随着钨资源不断开发利用,钨矿品位逐年下降,造成采选成本高,选矿难度大,尤其黑白钨混合矿综合利用率较低。为了解决如何高效回收利用这类钨矿山资源的难题,针对某矿山原矿WO_3含量为0.15%的钨矿石进行选矿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强磁选-重选-浮选联合工艺,强磁选-重选可获得黑钨摇床精矿和黑钨摇床中矿,其WO_3含量分别为56.76%和21.08%,回收率分别为20.43%和5.20%;强磁选矿尾矿分级溜槽重选和摇床重选可获得白钨摇床精矿,其WO_3含量为58.34%,回收率为37.33%;摇床中矿和细泥归队集中浮选可获得白钨浮选精矿,其WO_3含量为65.04%,回收率为16.91%;最终黑白钨精矿及钨中矿产品中钨回收率合计为79.87%。该工艺可以获得较好的钨选矿指标,且选矿经济效益明显,可实现钨的高效回收,为此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钨冶炼废水除磷过程中磷的变化规律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针对氢氧化钙去除钨冶炼废水中磷的除杂过程,根据溶液体系中的电荷守恒定律与电解平衡规律,绘制25℃下Ca-P-H_2O体系溶解组分的lgC-pH图,以及Ca-P-H_2O体系中[Ca]T与[P]T的lgC-pH图。计算结果表明,随着pH的升高,体系会逐渐出现Ca_3(PO_4)_2(s)、Ca_5(PO_4)_3(OH)(s)与Ca(OH)_2(s)稳定存在的区域,在pH>5.8时,体系中的P浓度便符合外排要求;经验证试验确定,较优除磷的pH值在7~8之间。研究结果在理论上为钨冶炼除磷提供了理论指导。
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作为替代钍钨电极的无辐射钨电极材料,其应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二者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并未开展定量评价。研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方法对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和钍钨电极从“摇篮”到“大门”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进行研究,功能单位定义为分别生产1 t直径2.4 mm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和钍钨电极。结果表明,两种钨电极的环境热点均为上游原料阶段钨粉和氧化钨,分别占总环境影响的78.56%和55.15%;在工艺链中环境热点为烧结工艺,分别占总环境影响的9.50%和32.30%。两种钨电极的环境影响比较结果显示,相比于钍钨电极,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可降低35.81%的总环境影响,具有环境优势。对两种钨电极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3类环境影响类型贡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上游原料对这3类指标贡献较为突出。
本研究采用WC004-A,WC004-B的两种超细碳化钨粉末,在不同的烧结温度下制备硬质合金,利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仪等检测方法对碳化钨粉末进行表征,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合金显微组织进行分析。研究在不同烧结温度下超细碳化钨粉末的均匀性对硬质合金金相组织结构以及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细碳化钨粉末均匀性会影响硬质合金的均匀性,并且烧结温度也是关键的影响因素,比表面积2.7m~2/g,激光粒度分布(D_(90)-D_(10))/D_(50)为1.54的超细碳化钨粉末,在1 390℃烧结后可以制备出显微组织均匀,性能优异的超细晶硬质合金。
采用粉末冶金热等静压工艺得到Ta-10W合金块体材料,材料中的氧含量强烈影响合金的强度和塑性,通过真空热处理的方法可一定程度地降低材料中的氧含量。实验研究了不同尺寸大小的粉末冶金热等静压Ta-10W合金块体材料,对真空热处理后材料的氧含量、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希望对粉末冶金热等静压Ta-10W合金工件制备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真空度、热处理温度、试样尺寸是影响材料中氧元素的关键因素。在温度和真空度一定的情况下,材料本身的尺寸对氧含量的影响变化很大,较小尺寸的试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降低氧含量,但较大尺寸试样的芯部中的氧含量难以下降,长时间的高温真空热处理,会导致材料脆化,密度降低。
随着热蒸镀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加热子用钨丝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试验研究了加热子用钨丝制备过程中,粉末粒度组成和退火温度对钨丝弯折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制备加热子用钨丝的粉末由50%粗颗粒钨粉和50%中颗粒钨粉组成时,烧结的钨条密度最高,晶粒最细;退火温度1 900℃时组织为完全再结晶组织,组织结构均匀,钨丝的弯折性能最好。通过调整粉末粒度来细化坯条的晶粒组织、优化退火温度来均匀细化丝材纤维组织,生产出具备均匀细小、高强度纤维组织的钨丝,较好地改善了加热子用钨丝的弯折性能,减少钨丝生产和加热子制备过程中的断丝情况,并提高加热子的热蒸镀寿命。根据研究数据表明,采用新工艺比现行工艺生产加热子用钨丝连续10点弯折拉直后的断丝次数减少1.1次,制备的加热子可蒸镀炉次提升8.6%。
<正>为实现本刊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高本刊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文章再利用率,《中国钨业》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超星“域出版”平台》和《华艺学术引用文献数据库》等,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
研究与生产使用的矿石是含目标矿物品位低的黑钨矿,智能抛废设备为“SIXS-1400”型智能选矿机。为提高入选合格矿品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缓解用工紧张问题。因此决定对该黑钨矿进行预选抛废工艺探索。结果表明:应用此项预选抛废新工艺,对矿山实现提高生产指标、节约生产成本及建设绿色矿山具有重要意义。现场原手选后合格黑钨矿品位0.3%~0.31%左右,废石WO_3含量0.07%,原矿处理量37 t/h。引入智能选矿机投入生产应用后,在最优操作条件下,获得了合格矿中WO_3品位0.455%,回收率94.81%,抛废率45.38%,废石WO_3含量0.030%,合格矿中黑钨WO_3富集比1.74的理想指标,同时原矿处理量提高至现在的48 t/h,年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共节约了76.1万元,具有广阔的可持续性发展空间。
随着稀土铁合金产品种类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发,供需双方对检测的需求日益明显增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稀土铁合金中钨、钼、钛含量。实验考察了样品的均匀性、样品分解酸用量及共存离子的干扰情况,选择了合适仪器条件和分析谱线,确定了各元素测定范围。实验结果表明: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加标回收率在93%~108%之间,能满足产品检测要求。实验方法适用于镝铁、钆铁、铈铁、钬铁、钇铁等稀土铁合金产品检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