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富春;吴开兴;
江西宝山夕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床成矿受宝山花岗岩株与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接触带控制,矿体定位、矿化富集与花岗岩株侵位方向、花岗岩相、围岩岩性、接触带凹槽构造关系密切。矿区分通天岩、茅草沟、笔架山、铁石岭等矿段。矿区已探采的主要工业矿体产于通天岩和茅草沟矿段,分为上部矿体和深部矿体。上部矿体受接触带凹槽和断裂构造复合控制,属接触交代和热液充填复合成矿,硫化物金属矿化强,白钨矿化相对较弱,矿化随深度变化趋势不明显;深部矿体产于接触带夕卡岩体内,属典型的夕卡岩矿体,以白钨矿化为主,矿化随深度的减小总体呈减弱之势。尽管成矿元素的矿化富集呈现出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减弱的趋势,深部找矿潜力总体上不容乐观,但不排除茅草沟东南方向深部存在赋矿"凹槽"的可能性。
2016年05期 v.31;No.25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蔡倩茹;燕永锋;贾福聚;杨光树;
南温河矿区茅坪矿段白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多金属成矿区,隶属于滇东南—桂西锡钨多金属成矿带。经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在茅坪矿段发现了3个较大规模的矿化蚀变带,显示出该矿段有较强的白钨矿成矿潜力。分析表明:(1)茅坪矿段第Ⅱ层矿连续性较好,有一定的潜在利用价值;(2)茅坪矿段与地层、岩性、变质相系、岩浆热液活动等关系紧密,是成矿的有利部位;(3)该矿段中WO3平均品位为0.38%,预计白钨的资源量为3 845.38 t。矿段达到可开采规模,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特征,对矿区内控矿因素、矿床成因以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认为该矿段白钨矿为与燕山期花岗岩体有关的岩浆热液交代成因。
2016年05期 v.31;No.255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罗淦华;吴爱祥;王贻明;
采场结构参数是软弱破碎矿体开采的关键问题,对采矿各指标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合理的结构参数可能造成灾难性安全事故。以汤丹铜矿4#软弱破碎厚大矿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体分类统计、工程类比、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顶柱、矿房及矿柱进行参数优化,并对比各研究方法的优劣。研究表明:汤丹铜矿4#矿体围岩岩体质量为Ⅲ级,矿体为Ⅳ级,矿房最大暴露面积为300 m2;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矿房极限跨度是顶板厚度或矿柱宽度的单因素函数,且呈线性正比关系,矿房跨度为10~14 m,矿柱为14~18 m,顶柱为18~25 m,但各理论计算结果差别较大;应用ANSYS与FLAC3D对矿体开挖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从地表岩移、顶板位移、塑性区分布及矿柱最大主应力四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最终得出顶柱高25 m,矿柱宽16 m,矿房跨度12 m为最优结构参数的结论。
2016年05期 v.31;No.255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胡海;陈玉明;普兴林;
通过Slide软件对云南某尾矿坝在考虑沉积特性或未考虑沉积特性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当前尾矿库在初步设计时没有考虑尾矿的沉积特性的现状,指出采用这种方式建立坝体模型后计算出来的坝体稳定性与实际情况不符。通过在三种条件下尾矿库正常运行、尾矿库洪水运行和尾矿库特殊运行对比分析得出考虑沉积特性的尾矿库坝体稳定性比未考虑沉积特性的坝体稳定性好,同时分析了在考虑沉积特性时对坝体稳定性影响机理,为相关尾矿库的建设运营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2016年05期 v.31;No.255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叶光祥;张树标;解联库;王柳;
某铁锌多金属矿采用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开采,形成了大量采空区,给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安全隐患。为回收矿区残矿及深部资源,需进行现状条件下复杂采空区群稳定性分析。研究通过安全系数法对采场矿柱进行了力学稳定性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采空区群进行了整体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现状条件下,矿柱受压,顶板受拉,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地表移动、变形较小,采空区稳定性良好;分析结果与矿区现状吻合。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采空区群稳定性分析方法在该矿区是可行的,同时可为矿区下一步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016年05期 v.31;No.255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洪秋阳;汤玉和;徐晓萍;梁冬云;张军;王国生;
采用MLA矿物自动定量检测系统结合传统工艺矿物学研究方法,定量测定湖南某钨锡多金属矿原矿的矿物组成、有价矿物的嵌布粒度和解离度、有价元素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等,为选矿回收矿石中的有价组分提供依据和指导。结果表明,该钨锡多金属矿中的有价元素为钨、锡和铁,分别主要以白钨矿、锡石和磁铁矿形式存在。白钨矿和磁铁矿嵌布粒度较粗,主要粒度范围都是0.04~0.32 mm,解离性较好;锡石嵌布粒度微细,适宜重选0.04 mm以上的锡石仅占47%左右,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93%以上时,锡石的解离度仅为80%左右。分别从白钨矿、锡石、磁铁矿中回收钨、锡、铁,其理论回收率分别为96%、29%和46%左右。
2016年05期 v.31;No.255 31-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玉德;
综述了目前我国钨矿资源特点及选矿工艺研究进展。我国钨矿矿床类型复杂多样,以白钨矿和黑白钨共生矿为主,多为细粒嵌布型,富矿少、品位低、矿物共生密切、组成复杂、选矿难度大。针对不同类型的难选钨矿,在新型高效选矿药剂及选矿设备开发利用基础上,研究开发出"黑白钨矿物分流分速异步选矿"、"黑白钨矿粗细分流同步选别"、"白钨矿捕收剂强化再吸附—三碱选择性解吸脱药直接精选"、"钨细泥浓缩—常温浮选—重选"等多项新技术,形成了成套的复杂难处理钨矿高效分离技术。
2016年05期 v.31;No.255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邓登飞;黄泽辉;赵立夫;张立;
针对人工计算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变比较复杂且工作量大等问题,采用MATLAB软件对氢气还原钨酸锌反应进行了ΔrGθT计算和绘图,获得了该反应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变,并通过该软件获得了一次拟合函数式。通过拟合函数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在不同的温度下获得了氢气还原钨酸锌的产物,结果表明:还原温度为700℃时,反应未完全,产物的XRD表明还有钨酸锌存在;当反应温度为900℃时,反应已经完全,产物的XRD分析为钨粉,同时通过SEM观察该钨粉为超细粉末;当反应温度为1 100℃时,获得亦是钨粉,但该粉末晶粒之间的桥连现象比较多。由试验可知,该反应能够进行且为吸热反应,证实了MATLAB软件计算、拟合出的函数与实际相符,论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
2016年05期 v.31;No.255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严剑刚;罗俊;
通过焊接处外观、电子显微组织、焊接牢度、弯折强度及制灯后的使用情况,对比研究灯内钨电极激光焊和电阻焊两种焊接方法的优劣,探讨研究了灯内钨电极激光焊取代电阻焊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激光焊接方法的焊接处外观质量良好,未出现明显表面焊接破损;激光焊焊接处的热影响区小、晶粒较小,焊接牢度较电阻焊更稳定,焊接处弯折强度与母材弯折强度相当,高于电阻焊焊接处弯折强度。激光焊质量、生产效率显著高于电阻焊,验证了灯内钨电极激光焊取代电阻焊的可行性。
2016年05期 v.31;No.255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郝立伟;李志超;涂洁;
为了减少或避免合金晶粒夹粗的问题,采用后段氧化钨粉末的后续处理工艺,并且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粗大颗粒较多的APT,不适合生产细碳化钨和超细碳化钨;粗大颗粒较多的APT,经过后续氧化钨处理,可以解决1μm细碳化钨粉制备合金的粗晶问题;粗大颗粒较多的APT,即使经过了后续氧化钨处理,由于还原温度和碳化温度等工艺的限制,无法完全避免超细碳化钨中的粗大颗粒的残留,也就无法避免制备的合金中较多的粗晶和聚集问题。
2016年05期 v.31;No.255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玉香;文小强;周健;袁德林;郭春平;
以偏钨酸铵、硝酸钴、氨水、炭黑为原材料,采用共沉淀-直接碳化原位合成法制备了WC-Co复合粉。研究了前驱体的制备过程,考察了还原碳化工艺参数对所得产物物相的影响。利用SEM、XRD分析方法对粉末样品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了表征,并对还原碳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前驱体粉末为许多小颗粒团聚而成的大颗粒,小颗粒均匀细小,粒径在500 nm左右,前驱体粉末经1 000℃还原碳化可以得到物相纯净的WC-Co复合粉,WC-Co复合粉分散性好,粒度分布均匀。
2016年05期 v.31;No.255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卓海鸥;刘文胜;陈树茂;
超细/纳米W-Cu复合粉由于烧结活性高、元素分布均匀,可制备出高致密度、组织均匀细小、性能优良的W-Cu复合材料,在微电子工业、电极触头材料和航天军工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W-Cu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超细/纳米W-Cu复合粉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机械合金化法、机械化学法、化学共沉淀法、喷雾干燥-氢还原法等,还介绍了改进W-Cu复合粉烧结性能的工艺,并对W-Cu复合粉的烧结致密化机理进行了论述。
2016年05期 v.31;No.25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