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中国钨业》
国内统一刊号(CN):CN11-3236/TF 国际标准刊号(ISSN):ISSN1009-0622 创办日期:1986年 刊 期:双月刊 电 话:0797-8106067 网址:zgwu@chinajournal.net.cn
主管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钨业协会 协办单位: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有限公司
介绍了"十三五"期间行业运行发展情况,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钨行业生产经营逐渐恢复到正常,行业运行整体平稳,但仍然面临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不平衡、不协调、持续发展能力弱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回顾了"十三五"期间协会开展的主要工作,并在"十四五"开局之际对协会工作提出了建议,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八仙脑钨锡多金属矿床位于赣南崇(义)—(大)余—(上)犹矿集区中部,天门山花岗岩岩体南部外接触带,该矿床为赣南地区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石英脉和云英岩复合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对矿床破碎带蚀变岩型钨铅锌多金属矿体中的白云母进行~(40)Ar/~(39)Ar测年,获得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57.2±1.0 Ma,等时线年龄为157.3±1.8 Ma(MSWD=1.20),反等时线年龄为156.0±3.0 Ma(MSWD=19)。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矿区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体形成时代同属燕山早期,为同期构造-岩浆活动不同成矿阶段的产物。该成果对深化崇(义)—(大)余—(上)犹矿集区不同类型矿床年龄谱系、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提供年代学支持。
岩溶塌陷是矿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极大的影响矿区的生产建设活动。本文通过对塌陷区的自然因素、地质条件、地下水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岩溶塌陷形成的机理,确定了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对地表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种有代表性的岩溶塌陷治理方法,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使用条件及优缺点,为矿山有针对性的治理岩溶塌陷提供了科学可行方案。
针对河南某地区低品位白钨精矿采用了不同烘干系统对白钨精矿进行脱浮试验,在旋转闪蒸机、电磁螺旋干燥机、微波干燥机、燃煤回转窑、电加热回转窑这5种系统中,对比除尘系统、脱浮效果、焙烧后精矿浸出效果,确定了最佳脱浮路线和电加热回转窑的新工艺。钨精矿脱浮后COD可控制在200 mg/L以下,水分在0.01%以下;XRD表征氟在焙烧前后均以氟磷灰石形态存在;浸出渣WO3含量为0.091%,总体WO3回收率为99.76%,压煮回收率提高0.3%,并使该工艺在白钨精矿脱浮的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正>为实现本刊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高本刊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文章再利用率,《中国钨业》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超星"域出版"平台》和《华艺学术引用文献数据库》等,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
<正>《中国钨业》系中国钨业协会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双月刊),于1986年创刊,公开发行。主要报道钨行业地质、采矿、选矿、冶金、材料、分析检测、节能、环保、综述、信息等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欢迎相关单位和个人订阅。
通过高能球磨法制备了多元掺杂高比重W-Cu-Ni/Y_2O_3粉末,经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得高比重W-Cu-Ni/Y_2O_3复合材料,研究分析了材料显微组织、晶体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掺杂质量分数1.5%Zr、1.5%Ti元素所制备的粉体具有良好的烧结性能,经SPS烧结后相对密度超过99.5%。同时,所制得的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硬度达657.8HV,400℃时抗拉强度302.78 MPa。
通过超声表面滚压技术(USRT)制备了具有梯度纳米结构表层的YG8硬质合金。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维氏硬度计等手段表征了合金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在质量分数为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滚压前后没有新相产生,当载荷为0.3 MPa、压下量为0.1 mm时,试样变形层厚度达到2.17μm,表面硬度相应提高了12.2%。此外,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纳米晶表面在腐蚀过程中促进了钝化膜在表面上的形成,使得滚压处理后的硬质合金耐腐蚀性能得到明显增强。
通过对大尺寸钨镧块进行4种不同工艺的烧结试验,对各个烧结坯料进行轧制处理,利用超声探伤仪、金相显微镜、SEM、EDS、ICP-AES等设备对烧结和轧制后钨镧块的密度、探伤、晶粒、弥散相、镧含量、杂质含量进行详细研究,探究大尺寸钨镧烧结层机理,并得出的结论为:升温速率快时钨镧块会出现烧结分层、整体密度低、轧制易开裂的现象;分层主要有3层:芯部层、中间层和外部层。平均晶粒尺寸、弥散相颗粒大小为中间层>芯部层>外部层。密度为外部层>中间层>芯部层。La含量为中间层>外部层>芯部层。出现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升温速率快、内外温差大,通过减慢升温速率可以解决该问题。
硬质合金作为脆性材料存在韧性与硬度的固有矛盾,生产出硬度和韧性匹配良好的硬质合金,提高硬质合金的性能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研究采用超粗、中、纳米3种不同的WC颗粒粉末,通过适当的球磨工艺及烧结工艺,制备出晶粒呈双尺度的非均匀硬质合金。研究了烧结温度对合金性能的影响,合金制备过程的组织形成机理,合金裂纹扩展的特点及断口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超粗、中、纳米WC颗粒粉末按照一定的质量比例配比,烧结温度为1 450℃时,制备出的非均匀硬质合金细晶粒均匀地分布于粗晶粒周围,其硬度为1 080 HV30,抗弯强度为2 690 MPa,断裂韧性为25.0 MPa·m1/2,制备的硬质合金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的平衡。
Mo-W合金因为高熔点、低电阻率及优良的高温性能,在工业高温炉、电子光源和平板显示等诸多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通过采用粉末冶金及轧制变形的工艺制备出Mo-W合金板材,研究了添加不同钨含量对Mo-W合金板材退火组织形貌演变及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制变形后的Mo-W合金板材与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密度值基本一致,且随着W含量的增加,Mo-W合金的密度不断增加;随着W含量的增加,相同退火条件下的Mo-W合金硬度值不断增加;W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Mo-W合金板材的再结晶温度,纯Mo 1 100℃退火后已完全再结晶,Mo-30W合金需达1 400℃,而Mo-50W合金为1 500℃;随着W含量的增加,Mo-W合金板材的韧-脆转变温度和相同高温试验条件下的抗拉强度也不断增加。
以纳米WC粉、超细钴粉为原料,通过滚动球磨制备纳米晶WC-Co混合料,经成形和压力烧结制备出纳米晶硬质合金,研究了球磨时间和烧结温度对纳米晶WC-Co硬质合金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时间滚动球磨和配合合适的烧结温度可以实现合金组织均匀细小和双高性能,当球磨时间为82 h,在1 390℃烧结的纳米晶硬质合金在性能双高属性上明显优于1 410℃,且其抗弯强度为4 830 MPa、硬度为2 010HV3。
采用硝酸酸浸处理WC-Co复合粉末样品,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WC-Co复合粉末样品中的钴元素。考察了对酸种类、酸用量以及浸泡时间等几个关键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进行了精密度试验和准确度试验。在仪器最佳工作状态下,选取Co237.862 nm作为分析谱线,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9 98,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1)<1%,加标回收率在101%~105%之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满足生产中WC-Co复合粉末钴元素的快速测定。
分析了赣南某钨矿山井下废水处理系统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井下废水处理系统改造方案。试验研究表明,采用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混凝沉淀工艺效果较好,其中PAC和PAM加药量分别为40 mg/L和0.4 mg/L。通过现场验证试验,验证了利用现有的60 m排水沟作为混凝反应装置的可行性,现场验证试验结果与实验室小试结果相符。设计阶段在充分利用现有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对沉淀池进行了适当改造,增加了自动加药系统和自动排泥系统。工程实施后大幅提高了废水处理能力,改善了处理效果,提高了自动化水平,改造费用及运行费用低,处理每吨废水运行成本约0.0726元,各项指标均能满足现行国标一级排放标准要求,可为类似的矿山废水处理工程提供参考作用。